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最新古诗词的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模板8篇)

最新古诗词的读后感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模板8篇)

匿名 2025-04-13 16:39:00 6 下载本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一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二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中华的古诗词作诠释,而我却觉得她在写诗,在书中写下了像古诗文般美丽的文字。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沉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洒流连。

在于丹老师优美的笔下,古诗文的一组组意象如画般浮现在我眼前,生动而又真实。于丹老师带我唤醒了心中的诗意,领略了中华文化传统古诗文的‘博大,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真理!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接触到古诗词是在庭院下与妈妈朗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时,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只是一股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动着脑袋,嘴里涌着,眼睛转悠转悠的,像李白所写的月光一般清清亮亮。庭院里,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鸣。

再长大些,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都是学习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当我阅读到于丹所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深爱上了它!

当面对着学习忙碌烦恼时,想放松,想安静,我便会默默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渐渐长大,有了心事,深沉的忧伤随之而来,我便会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发现母亲的发梢长出雪白的细丝时,我便轻轻叹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歌教会我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林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诗歌教会我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诗歌使我在杜鹃的啼鸣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用冷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是的!我爱上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美古诗词!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三

成长最大的捷径就是阅读一流的内容,古诗是阅读浓缩的经典。

读诗是一种美的体验。古诗字句凝练,寥寥几十字可以描绘出万千的意境。语句虽平实朴素,但读来韵味深长。

小时候读古诗,大多是背诵,虽然朗朗上口,但总是和他隔着一层,不知其背后有什么意义。想来父母是想要尽早培养我对阅读的兴趣,在我上学前就买了几本带插图、拼音的故事书、古诗册子等。其中有一本我印象深刻,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正面是古诗与配图,背面是诗意讲解,可惜忘记借给哪位同学,再也没有找回来。学生时期的诗词学习大都是老师讲解诗意,分析作品,更多的是与考试考点相结合,诗歌的趣味也略打折扣。

今天分享《课本里的古诗词》,作者谢琰是《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命题专家,把适合小学生读的100首古诗词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1-2年级)、成长阶(3-4年级)、提高阶(5-6年级)。作者以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古诗的创作背景、古诗诗意、抒发的感情或是蕴含的道理娓娓道来,还能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虽是针对小学生的出版物,但成人读来也是趣味十足。

《望庐山瀑布》一诗的解析中,作者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不能理解成紫色,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神仙的气氛,给人一种飘逸、神圣的感觉。李白是一个道教徒,道教徒都希望自己变成神仙。而在许多神仙故事里,神仙降临人间的时候,周围环绕的就是各色的烟雾。这句话是告诉读者,我李白来到了人间仙境啊!通过作者的解析,再读这首诗,不止感受到李白的夸张与浪漫,更是仙气飘飘的谪仙人。

读《江南》这首诗的时候,“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都重复了一遍,读上去怎么这么像现在的口水歌啊!看完作者的解析,原来就是唱歌的形式啊。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四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五

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产物。每一个韵脚,每一句对偶,都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洗涤而留芳。小时候,父母经常给我读唐诗,念宋词。即使当时我很懵懂,但那一段段有韵味儿的文字悄然在我的心中落下了种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贤淑温婉的姑娘让多少青年才俊思慕,姑娘白皙而粉红的脸颊,笑靥如桃花。“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一颦一笑牵动着男儿的心,敲钟击鼓只为博美人一笑。《诗经》的首篇就是《关雎》,古往今来又引得多少文人墨客的关注。清初,皇太极为他一生挚爱——海兰珠,所住的宫殿提字“关雎宫”,又何尝不是表达对海兰珠深深的爱意呢?可惜红颜多薄命,只剩皇太极与宸妃海兰珠这一段千古留名的爱情与“关雎”相伴而流传。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关雎》是对求而不得的爱情的倾诉。而在我看来,它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事实写照罢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边的篱笆下俯身采摘着淡雅的菊花,云雾缭绕的庐山景致巧然映入眼帘,好一派田园风光!陶渊明为官最后一任于八十日后便弃职而去归隐山林,又何尝不是尝遍官场炎凉人生百味之后而选择了最好的生活方式呢?在当今社会,利益与权力仍然至上,人心愈加难以捉摸,趋炎附势渐渐成为成功的资本,每一张谄媚笑脸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陶渊明不喜高官厚禄而是享受生活真正的美好,而我认为,不是带着伪善的面具而是坚持做真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数千年来屹立不倒,青山连绵不断,一望无边。诗圣杜甫登泰山时观此雄伟景观,还没有忧国忧民,才会放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此豪言,坚信总有一天会笑看众生,傲视苍穹,可历史偏不让他如愿,杜甫一生流离飘荡,国破家亡,在悲壮下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此悲凉慨词!

诗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惊鸿一面,是新生代的怀古颂今,是我们不可泯灭忘记的民族文化!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六

每个人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怀入心,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还记得去年中秋节的活动,我们吟诵关于月亮的诗句,在东氿畔赏月尝月饼,此情此景还犹如发生在昨天。

我们的古人,对头顶那轮明月,就有着无穷的幻想,也寄托着无限的情怀。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被苏东坡在宋朝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诗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七

莫道年少多轻狂。初唐的陈子昂,他的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虽最后被武三思陷害,冤死狱中,一生也是故事颇丰。幼年便展露出聪颖,武学尚可,十七八岁还不识诗书,击剑伤人后,开始弃武从文,研究百家经史,后经历了两次落第,公元684年进士及第,敢言敢谏让他遭遇权臣的打击,三十八岁辞官还乡,遭奸人所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从初唐到盛唐的诗风,他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诗吊古伤今的悲歌,孤独遗世,独立苍茫。政治抱负不能实现,频频遭受打击,一身才学未能报国,让他心情苦闷。《登幽州台歌》受《楚辞》中《远游》的影响,原文:“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他的诗风刚健,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李白)。

古诗词的读后感篇八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在这一个特别的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的书叫做《唐诗三百首》。其中,深深吸引我的是那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的“乌江亭”指: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楚汉战争时,项羽逃到乌江自刎。“期”指:预料。“包羞忍耻”指:能忍受失败、受挫折等羞辱。“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整首诗的意思是:战争胜败军事家不好预料,能忍受挫折才是真正君子。江东子弟有很多人才俊杰,重振旗鼓取得胜利也可未知。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这是一首永怀古迹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赞成项羽兵败后自杀的错误做法,认为敢于正视失败才是男子汉。作者表明了面对失败绝不能气馁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叔叔阿姨们,因为失业而一步一步地向死亡走去;在成年人们的世界里,因为失恋而要去死的大哥哥大姐姐简直是不能屈指可数。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些人受不了失败,他们只适合活在成功的世界里。人如果不受一点挫折,那他一定不是人个人,不是有句话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失败几次没什么,重要的是看你怎么从失败走向胜利的!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古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