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实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一(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二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人,我从看出来。 齐王是个人,我从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想到,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三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四二、初读感知。 通读。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全体)。 2、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吗?(自由)。 再读:分角色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 3、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操作的?(自由)。 三问:妻、妾、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读他人之心)。 4、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出发点各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答:妻、妾、客。 (读自己的内心)。 5、在获得赞誉之后,邹忌为什么没有陶醉?他在追思一个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小组讨论)。 三思:思妻妾客之言。 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 三比:妻妾客之私,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比。 再读: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 7、邹忌谏言的效果如何?(怎么体现这一点)。 三赏:上中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五师:常听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多媒体演示)。 1、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我们一起听一下名家范读,感受一下文章意境。请认真听,能不能听出你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听完,学生指出几处发现(问之;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2、师:你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1、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学生一一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可根据文题归纳故事内容。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哪两个?齐王是个兼语,应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只要把“讽”和“纳谏”解释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此时一位演妾的女生加了个给邹忌捶背的动作,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同时加了一位学生读叙述的语句。)。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5、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师:对,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请学生一一回答。 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投影: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 生: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三比。 7、师: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投影:推王之蔽)。 8、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9、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设喻讲述道理)。 生: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10、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11、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此时,提醒学生“善”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面对邹忌的委婉进谏他为什么惜字如金,不大肆赞美?在学生偏离文本轨道时,师又及时引导:齐王的激动只是一方面,可激动的人或许更会滔滔不绝呀,作为一国之王,他还会顾及到什么?)。 生:三赏。 13、师:对,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4、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15、师: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1、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学生可分别从邹忌或齐王(领导者)或其他方面回答。 归纳:看准对象,抓住时机,敢于进谏,善于提意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提建议;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等。 2、小结: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六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1课时。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七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八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九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msn(中国大学网)。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十3、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习本文精巧的结构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思考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 以谏臣魏征与比干的不同下场引出课题,揭示本课重点。 (一)、破题设悬,激发兴趣。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应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十一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十二1.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性变化及其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 (2)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美: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_词(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_。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原为_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篇十三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邹忌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众人下场)。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