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一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理解诗歌的内涵。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 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生活死的意义。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 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三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 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 这样一首朴素的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位诗人就是 这首诗就是 (出示:《有的人》)一起读。 学生边演示边回答。(教师机调为监控转播)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引入初读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臧克家用短短的一句话两个词,死了活着,来评价鲁迅。 2、为什么说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读全诗,从诗中找答案。 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建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2、师:今天我们利用电脑进行诗歌的学习,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准备怎样学习这一课? 生答: 3、师:老师给一些学习建议 学习方法:1、合作学习 2、对比朗读 学习建议:第一步:组长和组员讨论决定选感兴趣的一、二节学习 第二步:组员们分头独自学习,学习时请参考网页上的“课文学习”和“学习资源” 重点学习:(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3)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 第三步:组员们合作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准备汇报。 建议汇报时多用这样的句式: 我们组学习的是诗歌的第 小节 我觉得…… 我发现…… 我是这样理解的…… 读这句诗,我想到了……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说说全诗总写的是哪一节? (1)学生汇报第一小节(板书:生命毫无价值、思想精神永驻) 师:每节的前一句的“有的人”指人?(反动统治者) 后一句的“有的人”指人?(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师:该怎么读这两句? (2)老师读一读,你们听听,老师对这两种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老师范读第一小节。 学生回答: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全班对比朗读第一节:左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前一句 右边的同学读每一小节的后一句 (3)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教师总结: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第一节都是先反后正。板书:对比 2、学生继续汇报其他小节。 (如第5节: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想告诉同学们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痛恨;对那些一生为民,给人民作……赞美) 3、师:同学们的汇报非常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小组在课外再交流。 生答: 师:我们以二、五小节为例,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对比朗读:男同学:2 女同学: 4、师:让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发现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师生一起)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 男女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5、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话:“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忘记我”,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 你还知道哪些“生”与“死”的名言。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四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五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六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一课时。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七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八《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1课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播放视频文件)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灯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九1: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反动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一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二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二、鲁迅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习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习。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课时。 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辞》等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3、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小老师。看,他来啦!听小老师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师: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种人?出示课件研读第一小节,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3、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鄙视,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桌同学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读二至四节,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出示课件:请将诗歌二至四节中的`“有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成某一类人,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骑俯)。 6、师生对读五至七节,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板书:人民爱)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板书:人民恨)。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出示课件《自嘲》、《野草·题辞》)。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引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从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一味索取,虽生犹死;甘愿奉献,精神不朽……)。 2、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愿做一株默默无闻的野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7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2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同学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存俯记住人民爱。 对比。 虽生犹死骑摔垮人民恨。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四《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1、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2、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五课件: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6009;,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六1.理解诗人运用比较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透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务必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但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资料,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比较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比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比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以前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他已经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七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xx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 a、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 b、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生: a、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六、作业设计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八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你正在浏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