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2025年读三国演义有感(实用10篇)

2025年读三国演义有感(实用10篇)

匿名 2025-04-13 12:25:34 9 下载本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一

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决中的重彩戏,诸葛亮通过这一场大战,被奉为三国最有谋略的人。而司马懿则成了胆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国演义》中写道,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失掉了街亭后,蜀军兵力大减,只能转攻为守。诸葛亮率领5000兵去西城搬运粮草,准备在汉中休养生息。可是魏国怎么会放过他呢,他们“宜将利勇追穷寇”,于是司马懿便率领15万大军进攻蜀军。

一听到司马懿,诸葛亮就慌了,因为在当时,真正能做他对手的只有司马懿。就连毛主席也说过: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诸葛亮对司马懿不仅仅是担心,更是恐惧。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经济,还是军事,蜀国都是远远不如的。之前,凭借诸葛亮的智谋,还可以弥补蜀军军事和经济上的不足,最终“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业。但是遇上司马懿后,诸葛亮的厄运就开始了,他的智谋在司马懿那里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面对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绞尽脑汁想:跑吧,2500人在15万大军中,踏都被踏死了,怎么跑?战吧,这不明摆着是鸡蛋碰石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投降吧,先帝奋斗一生建立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白白葬送掉,这怎么可以?那该怎么办呢?装,诸葛亮最后把主意打在这个字上,使用空城计吧。

于是他让士兵大开城门,让百余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样,洒扫街道。自己却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旁边只有两个小童站着。

这是诸葛亮的一次“豪赌”,也是一次攻心术,因为司马懿非常了解诸葛亮,他行军谨小慎微,不敢铤而走险,今天城门洞开,必定有埋伏。于是就赶快退兵了。

读到这里,空城计的胜败原因似乎很明显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隐情。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智谋高深而又多经战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将领,也会使人去探虚实,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诸葛亮再有定性,难道他的琴声中就没有弦外之音吗?诸葛亮身旁只有两个小童,司马懿为什么不射死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过箭的呀,何况是“攻其不备”,杀了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吗?可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领着15万大军撤退15里,还一再强调: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司马懿进曹营以来的事,曹操初次见到司马懿是就看出他有“鹰视狼顾”之性,他不重用司马懿,也不敢重用司马懿,他看得出司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却甘愿做一教书匠。他一再叮嘱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正因为这样,司马懿在魏国做事一直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后,虽然对他重用,但是也处处对他设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动作,不敢锋芒太露,只能卷缩着做人。曹叡即位后,更是对司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诸葛亮早知司马懿的能力,为了替北伐扫除障碍,他利用魏王对司马懿的猜忌,煽风点火,使反间计,把司马懿赶回宛城养老去了。

然后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抵达魏国都城,曹魏集团无人能够抵挡,曹叡才不得不起用司马懿,封他为“平西将军”。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平西将军”是专门为对付诸葛亮而封的。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如果灭了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在曹魏集团中,便无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诸葛亮活着,这样他才有可用之处,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压,还能苟活在世上,养老归终。如果诸葛亮死了,他就会像一只狗一样被抛弃,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当烹”的说法。何况他是曹魏集团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诸葛亮这只兔子,养寇自重啊!

因此,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就像走独木桥,必须要捏拉准确,否则,要么因为失败惨重而被魏王废弃,要么因为全胜而被魏王“狗烹”。

于是,在西城,司马懿不是不想进城,也不是不敢进城,而是不能进城,那是一座空城,一进去就只有“被烹”这个结果。诸葛亮也是深知司马懿的心里。所以,这两位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略家,暗通心里,一个在城楼上抚琴,一个听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这场空城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是棋逢对手,他们的较量既惊险,又精彩。人生难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们足矣。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二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就其在民间的流传范围还是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来说,在古代历史小说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经这样说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底材料”。前段时间机缘巧合之下,我再次拜读了《三国演义》,仍是感触颇深的,下面就看后的一点新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这是来自《论语宪问》的一句话,相信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作为一本成就极高的古代历史小说,其反应的思想和意义都是多方面的,书中分别就“智者、勇者”的行为和意义也同样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表现,这里我即是针对这点谈一些简单体会。“智、勇”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泱泱华夏、中华民族所巍然伫立于世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在生活中,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往往都能够更容易收获成功。

作为古往今来享誉最高的“第一智者”,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事迹对诸葛亮进行描绘。无论是其未出茅庐已道“天下三分”的高瞻远瞩,博望坡初出大捷的设计巧妙,火烧赤壁的精巧计算,还是其于江东“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睿智都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智”。另外有“七擒七纵南蛮孟获”、“木牛流马巧运粮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都将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于刘备汉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也就没有刘备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也正是这种智慧对汉军势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将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智慧所予人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对其深入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明悟和透彻目光,它不同于天生的聪颖却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这一点在“舌战群儒”中又深有体现,正是诸葛亮的博览群书才有了舌战群儒的大成功。就现今社会来说,物欲横流的生活中人们越发的注重追求物质和名利,对于处世智慧往往是关注较少甚至是不屑一顾的,书中对“智”的作用展现到了极致。其实就现今社会来看,智慧无论是对于处世心态抑或是解决问题能力而言,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这种“智”的品质养成,也就有待于我们对物欲的控制和精神的追求,通过阅读、探究等多种方式实现这种智慧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在现世生活中的“不惑”。

有别于吕布的武勇无敌于天下,赵云的“勇”更多的是指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而非匹夫之勇,这种勇气同样是我们现世处世所极需的优良品质之一。面对困难,是望而生畏,还是一往无前,这些都极大程度的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长坂坡七进七出”一役了,当赵云已经散尽士兵孤身一人的时候,他发现阿斗和主母丢失,面对这样的困难,仍然是选择了只身进入万军从中寻找,这种“勇”显然已经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这种勇气得到了曹操的敬佩而下令道“不许放箭,只可活捉”,方让赵云在十死无生的局面下,有了一线生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往往许多人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但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却望而生畏,致使机会错失,这种“勇”是同样是我们现今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品质。“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心怀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方能在生活中排除万难,收获巨大的成功。

其实不仅是智慧和勇气,还有刘备的仁义、曹操的用人不疑、孙权的待人以诚等等品质对现世来说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三国演义》于我们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如此,这就有待于大家更多、更深入的探究了,这里仅将书中对智和勇这两种品质的描绘和自身体会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四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尚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笔者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这里描写了一个尔虞我诈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有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大哥刘备,还有手持青龙偃月刀的二弟关羽,和黑脸大汉的三弟张飞,骁勇善战的赵云,还有善于用计的诸葛亮,还有手持方天画戟所向披靡的董卓,和贪恋美色的大恶贼董卓和周瑜。还有文武双全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刘备、诸葛亮,因为赵云对主公十分忠诚,而刘备身为皇亲国戚,他并没有欺压百姓,而且在做官的时候不行贿,不搜刮民脂民膏,为官清廉,而诸葛亮我最佩服他临危不乱,足智多谋。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经典的事例、战例,比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大意失荆州、水淹七军、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其中许多战例、事例教给我们许多道理,比如请人帮忙要有诚意,这是三顾茅庐教给我的道理。还有做事时不能大意,这是大意失荆州教给我的道理,还有很多道理可以在其中悟出来。

这真是一本好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六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关羽的赤胆忠心……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剑、三七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本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三国演义》32章里,我最喜欢是“草船借剑”,诸葛亮用他的智慧三天之内制造十万之剑。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他知周瑜——将计就计,信鲁肃——借助帮忙,知曹操——轻兵逼寨,晓天文——以募为障。《三国演义》的最后一章是“天下归一”,内容是说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后主:刘禅、邓艾、司马炎,各自想攻击其它集团,后来,刘禅听信谣言,不让姜维追击邓艾,只知道饮酒作乐,不懂得如何退敌,便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投降于邓艾,从此蜀国消灭了。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篡夺帝位,自己做皇帝,并改国号为晋。在公元279年时,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率领陆大军二十万讨伐吴国,吴国皇帝也向魏国投降了,从此三国归晋,中国历史掀开了统一的新篇章。当我合上了书本,当我闭上眼睛,幻想着整本书的内容,幻想着战斗时,那士兵们勇敢,幻想着怎样天下归一……我心想,为什么刘禅这么苯,听信那些谣言?为什么吴国的皇帝被魏国稍微讨伐一下就去投靠司马炎?而为什么司马炎这么聪明,想到用二十万大兵去讨伐吴国?……我心中想了许多个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直得人们去阅读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七

本学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过之后,我有许多心得。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

本书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讲到魏国统一中国结束,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目,战争画面描写地淋漓尽致。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再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本书为古代四大名著,确实应仔细阅读,才能增加才干!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八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了解了一些人物,如:关羽、张飞、刘备、赵云、诸葛亮、曹操等。关羽、张飞和刘备是桃园三兄弟。刘备家境贫寒靠卖草鞋为生,后来在诸葛亮辅佐下分得一方天下,成为蜀汉先主。关羽神威盖世、武艺绝伦、忠肝义胆,他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张飞很粗暴、勇猛无比,有一次他在长坂桥上吼了一声就吓跑了十万曹兵。而赵云的胆识过人,刘备夸他浑身是胆。诸葛亮才智出众,识天文,知地理,精通兵法。吕布的武艺是天下第一的‘人,曾被董卓收买,最后杀死了董卓。之前曹操想把董卓干掉,可被董卓发现,就带兵杀曹操可没有成功,打了败仗。因为董卓抢老百姓的钱,老百姓挖出的金银珠宝被他拿光了,老百姓非常的痛恨董卓,所以在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很高兴,长安街上,人们喜气洋洋,歌舞庆贺。

晋王朝确实厉害,最终统一了中国。诸葛亮,你为了刘备鞠功尽瘁而死,你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赵云,你的胆量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的榜样。关羽,你顶天立地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同时你也很勇敢,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九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前几天找来一读,果然名不虚传。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三位英雄曹操、刘备、孙权争夺天下,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西晋统一了天下,为历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诸葛亮的机智、博学,赵云的忠诚、勇敢,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并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将来也能像诸葛亮和赵云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十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之间,如同一曲乱世吹响的战歌,为统一而战,为生灵而战,为和平而战。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豪杰。因为《三国演义》,我可以跨过时空的距离,近距离地观看那些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人。曹操是否真的那么刚愎自用、自私多疑?他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人,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枭雄。那个曾使出“空城计”的诸葛孔明,是否能超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朝名臣张良?那个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备,为何会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个令我不解的问题,又在阅读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三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在那扇门后,我看到了一个残酷而精彩的世界。原来,在千年之前,我脚踏的这片土地,也曾有过如此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七擒孟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过五关斩六将,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三国,我们会少了很多故事,华夏的史书诗书,也将缺失几页;说起能言善辩,我们不再有“舌战群儒”;说起无可奈何,我们不再有“身不由己”;说起贵人提携,我们不再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将会缺失多么可爱的一块!

请让这首乱世的战歌,永远的成为我们的缅怀,让我珍爱现在的生活,让我们铭记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不忘自己的血脉,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