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优质18篇)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一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由于难度不大,而且非常适合现在的快乐课堂模式所以我准备大展拳脚。因此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课的开始,展示部分奥运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合作交流。“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准备组织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对子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 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 《标准》积极强调德育和智育要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无处不在渗透着德育。如:解决奥运数据问题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在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上完这堂课后,我也感觉有一些遗憾,如: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压缩展示统计图环节中得到改进,个别环节的衔接还须进一步加强。 看着我写的以上三点,似乎什么都估计到了,结果课上成功了吗?回答是尴尬的。只有部分成功。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达到我的要求。问题如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编书时估计是奥运会的那几年编写的。现在2025已经过去2年奥运会已经冷却了,我还不思修改仍然套用奥运会模式,学生激情明显不足。至于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更是没有兴趣。当时一个学生一句话道破天机:要是世界杯就好了。哎!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杯就在我面前,我却不珍惜,如此怎么叫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这点到做的较好,所以整堂课还显得成功,学生不仅分工合作,而且通过对比发现了不同的统计图的不同作用。但当前面的那个同学提到世界杯后,部分学生就开始议论世界杯,致使这部分环节用时过长。 3、注重德育于教学当中。由于上面时间过长,我根本就没有想起要进行德育教育。连:中国军团真不错。这样的话都没有说。 综上所述:本次课,我虽然研究了教材、教法,但根本没有仔细研究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以此为戒,以后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5.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随堂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三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1000分米3,1m3=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分米5米=()厘米。 2平方米=()平方分米4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1米3=1000分米3。 1升=1000毫升1m3=1000dm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四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欣赏。 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教材第9页第5题。 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五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的和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是整个操场“1”的,是整个操场“1”的。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六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__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生:这样写很简便。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如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七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八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九色鹿》和阅读与表达第18页的《韦利救人》。 教学要求: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读写议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待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让学生联系生活知道如何待人。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写,议相结合,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看插图导入新课。 2.师介绍童话故事。 3.顺势板书:九色鹿。 二.检查预习,走进课文。 1.抽查读课文情况。 2幻灯出示自读提示: a.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和--------之间的故事。 b.用三两句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3.学生练习说话。 三.细读,品味。 1.学生小声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关键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九色鹿和落水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词语概括更好)。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师顺势板书。 四.学习以一带多篇目《韦利救人》。 一.导入: 学了《九色鹿》一文,我们心目中有了善良,不图回报的九色鹿形象以及。 贪利忘义,恩将仇报的落水者形象,现在再来看一看《韦利救人》一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请同学们打开阅读与表达第18页。 二合作学习。 1.幻灯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内学习讨论。师巡回指导。 3.全班讨论交流。 三.联系生活,谈感受。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幻灯出示)。 板书设计。 九色鹿韦利救人。 九色鹿落水者韦利救人韦利被救。 善良仁慈贪利负义奉献爱心被人关爱。 见义勇为利欲熏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不图回报衣冠禽兽。 守信、知恩图报爱、真诚是相互的。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1、教学删繁就简,把握清晰思路。 语文教学中目标要集中,环节要简化。千头万绪、盘根交错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本课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落水者见了什么利忘了义?背了什么信弃了义?得了什么恩?又是怎样回报的呢?”从而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九色鹿发现落水者出卖了自己是怎么想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说些什么?”写话练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九色鹿、或者落水者、或者国王说吗?”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说、写离不开读,读为说、写打下基础。学生通过个性解读,在情感上喜爱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落水者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此时让学生来展开想象说、写,学生自然就有话好说,而且写得生动。将读与说、写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彰显学生个性,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课文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留白处的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分角色读九色鹿和落水者的对话;演一演落水者的郑重起誓;想象说国王斥责、重罚落水者、下令保护九色鹿的话,体会国王惭愧的原因。在交流“面对此时的落水者,九色鹿非常气愤,它想到了什么?”时,学生们说:“九色鹿想到当初救落水者的情景。”“九色鹿觉得落水者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九色鹿想到落水者当初发下的可是重誓、毒誓啊!现在他竟然背信弃义。” “落水者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真是‘见利忘义’!”“落水者还带领军队来加害我,他不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学生们飞扬的个性得到彰显,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内化语言。 3、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自导自演课本剧为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由于担心学生演课本剧会笑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放弃了演课本剧的形式,但发现后半部分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课后反思,感觉课本剧还是应该演一演,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半部分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如何有效的进行课本剧表演指导?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这两个问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设,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九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l。 8421。 2443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一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2511387+131268+1024。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愿意)。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 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25:11387+131: 268+1024:46786+25787: 6007+8997: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后,汇报反馈。 3、数学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 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玩游戏。)。 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三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四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五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六第一课时:直方图(1)。 学习目标:了解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步骤。 重点、难点: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 问题一:下面数据是截止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分组划记频数。 合计。 4.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学;。 (2)组距是,组数是;。 (3)跳绳次数在范围的同学有人,占全班同学%;(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组别次数x频数(人数)。 第1组801006。 第2组1001208。 第3组10a。 第4组140。 第5组160。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25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直方图(二)。 学习目标:能正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画频数折线图。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过程: 解:(1)计算极差:(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七(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教学计划篇十八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b: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每位100元。 (1)家和团:4个大人,1个小孩。 (2)爱心团:2个大人,4个小孩。 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步骤一:你知道哪些信息?b方案中信息的意思是什么? 步骤二: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策略是。 步骤四:验证策略。 步骤五:尝试总结。 步骤六:自我检测。 (1)3个大人,2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2)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3)4个大人,4个孩子呢?()。 1、收集信息。2、整理信息。3、分析信息。 问题: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引导学生能够在审清信息的基础上(悟出单价、大人小孩人数之间的关系)朝着省钱的方向寻找策略(办法)。策略:省钱与单价、大人小孩的人数关系,小孩多,选a方案,大人多,选b方案。 总结:分析信息,找出策略, 决策验证。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省钱?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步骤一:请你们小组找出上表中所有的数学信息,并读懂每句信息的意思。(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互相交流交流)。 步骤二:认真思考。 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你们租车省钱的办法。 步骤四:你们的方案最省钱吗?(请验证)。 步骤五:全班回报交流。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如果有155人去秋游,如何租车省钱呢? 方法一:通过分析信息,想出策略,直接写出租车的方案。 方法二:用列表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方案。 我们解决了两个寻找旅游中省钱策略的问题, 今后你在旅游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分析信息——找出策略——决策验证”的思维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