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空阅读网实用范文2025年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汇总13篇)

2025年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汇总13篇)

匿名 2025-03-01 16:10:41 3 下载本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脚踏实地、乘胜前进,紧盯脱贫攻坚任务不松劲”,“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层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要答好脱贫路上的“加试题”,努力让群众收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着眼长远,做改革的坚定者。在“十三五”期间这关键五年中,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基层治理逐步完善,脱贫攻坚成果有目共睹,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更应该“咬紧牙关”,化严峻压力为源源动力,拓宽视野,把准方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于创新,勤想新思路,常学新技术,善用新人才,将创新精神落到实处,以创新推动改革发展。“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诚然,各项改革推动时常会触“险滩区”、会遇“阵痛期”,基层干部应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逐项突破困难的“瓶颈阶段”,坚定不移做好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

强化担当,做执行的奋进者。“行百里者半九十”,现阶段的少数扶贫干部,被眼前的微小成果“冲昏头脑”,不仅存在“喘喘气”“歇歇脚”“松松劲”的心态,甚至对工作消极怠之,对群众不耐烦之,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目前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要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强化担当不是一句空白的口号,要拿出“党员干部先做一步,党员同志多做一点”的以上率下精神,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各界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合力。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决心,才能激起贫困户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向美好富裕生活奋力前行。

重观现实,做清醒的搏击者。目前,部分扶贫干部在扶贫入户工作中,每月“凑数”上门,填填帮扶手册,留留工作痕迹,拍拍屁股就走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蒙蔽了干部的双眼,这样的“假脱贫”,只会让群众长久的“真贫困”,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更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扶贫工作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一以贯之去完成,故而,基层干部要对“游走式脱贫”“指标式脱贫”坚决说“不”,只有科学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督查执纪力度,畅通群众举报监督渠道,紧盯基层扶贫实效,常常“回头看”,时时“回头想”,多了解群众的动态,落实落细惠民政策,对群众用真情,让群众说真话,为群众谋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脱贫攻坚任务是“一场考试”,群众满意度是“标准答案”,那在这道“加试题”上,我们所有基层干部更应拿出“赶考人”的从容姿态,慎终如始,不忙于“清零”,不急于“冲刺”,答出风采,如期交卷。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二

就是这样一位“暴君”,今年夏天出现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里。她建起的女高,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去年有159个女孩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是150人。再往前数,从20__年女高成立到现在,一共有1804名女孩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在西南边陲的小县城,这可以称作一个奇迹。七八月份,张桂梅为此接受了两次群访,13家媒体的记者围绕着她,网上都是“女英雄”的称呼。

在华坪,张桂梅的名字其实20年前就传开了。成为女高校长之前,她是带病上课的民族中学老师,也是当地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时代变迁里,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魔幻,随意问起路人,人人都知道她,一位上了年岁的婆婆说,在电视上看到张桂梅骑着骆驼去深山里家访,劝女孩们回来读书——实际上,华坪压根儿没有骆驼,张桂梅骑的,是一匹马。

在那些过往的语境里,张桂梅已经成为一个全身心奉献的、伟大的党员——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一生无子。她日日往返于女高和儿童之家,连远在东北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她都没有时间回去。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像一个完全没有缝隙的人——直到她登上微博热搜的那天。

那是今年10月,张桂梅的一个采访引发了热搜。视频中,张桂梅讲述因为学生当了全职太太,而不愿意接受她捐款的故事——“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你滚出去”,将张桂梅置于舆论中心,“全职太太也需要尊重和理解”的声音,一时之间淹没过了“女英雄”。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张桂梅拒绝了不断前来约访的媒体,直到11月份的一天,她才出现,穿一件黑色羽绒服,党徽戴在胸前,打开羽绒服,里头是黑色毛衣,在同一个位置,还戴着一个党徽。“红到心里去了。”她伸手去遮,有些不好意思。

张桂梅轻轻摇了摇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又提到女性了,算了。”

“全职太太”事件之后,她面对媒体有了些谨慎。那天,包括《人物》在内的一行人来到她面前,她看着县委宣传部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是揶揄的语气,也是她一贯的说话方式,直接、干脆。

她说她的想法最初是从自己的女学生出发,后来到深山里的女性,“能救一个是一个”,希望女孩们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还可以读书,高考,离开这里,给下一代一个好的环境。

“真的是重要,家庭的背景,家庭的环境,母亲母体的肥沃”,张桂梅正讲着,我们大笑了起来,母体的肥沃?多么新颖的表达。

“我说的是知识的肥沃,土地的肥沃……”张桂梅赶紧解释,但也跟着笑,“我又不好好说话了。”

那些围绕着张桂梅的“女权主义者”的称谓,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萍并不认同。她和张桂梅认识好几年,觉得对方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救山里的女孩,救一个就是救三代,“可能我和她接触多,我也认同她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她的这个朴素的观念就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把她和什么概念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

女高办学路上曾经最坚定的反对者、曾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的杨文华在采访时主动提起了那个视频。很多人谈独立,谈自由选择,不见其语境。他觉得张桂梅反对的不是全职太太,而是反对她的学生们去当全职太太。“这些学生就像她亲生的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她们10年前就是结婚生崽,生一窝的那种。”他激动地侧着手掌砸了砸桌子,“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把你捞出来,救了,你又回到原点了。”

王秀丽在华坪县电视台工作,是最早关注和报道张桂梅的记者之一。作为记者,她最开始书写张桂梅,并非是那种歌颂式的报道视角。“因为我觉得不管对她的评价有多高,其实她是个非常普通的女人。”她是张桂梅在华坪唯一的好朋友,她们会各自搭着摩的到餐厅会和,相约吃火锅和披萨,喝几杯云南干红,偶尔也在办公室偷偷喝饮料、吃零食。张桂梅和她说起自己年少时的男友、去世的丈夫,以及后来可能成家又被她拒绝的机会。

她们也会争吵,常常其中一个摔门而出,十几天不联系,直到另一个打来电话。女高建校那年,王秀丽接到一个电话,张桂梅在那头说,我都要死了,你还不来看我。“她也有她的烦恼,她也有她的委屈。”

跟着张桂梅去家访,王秀丽会帮忙拍一些镜头,家访的视频会放给学生们看。但有时候,王秀丽不愿意拍,她觉得女孩们会自卑,并不想展示出来。张桂梅固执地要拍,她说,我不这样做,她们就以为她们像公主一样。王秀丽还是举起摄像机拍了,“一个人撑了那么大一所学校,还要努力地让这些孩子出去,不要让人家看她们的笑话,至少要让她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那时候她可能稍微有点暴躁,有点尖锐。”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三

黄诗燕初到炎陵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这里的所有贫困村。梨树洲村当时是炎陵县最后一个不通电村黄诗燕为梨树洲村量身定下了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等不得”,这是黄诗燕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黄诗燕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县十个乡镇120个村庄,与时间赛跑,带着团队四处谈项目、筹资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快,特色水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八个特色产业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环线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光带,让这个深山里的贫困县焕发光彩。

黄诗燕带领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将全县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硬是凑足了这2.5亿的资金,让150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目标。然而黄诗燕的身体却严重透支。月29日年仅56岁的黄诗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四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脚上的肉都烂了”。

1955年解甲归田的孙景坤把荣誉证书尘封起来,只字不提战争年代的事迹。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烟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能够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贫,只顾建设家乡。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上百亩烂泥滩变良田,数百亩荒山上种满板栗、落叶松,几十年如一日,村子终于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这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孙景坤为什么这几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来不看战争片,真正的战争远非影视剧所能描述,过往的经历每每忆起,总会让老人潸然泪下,“实在太难过了”。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五

他的微信昵称叫“沙砾”。甘当铺就群众脱贫致富路的沙砾,是他的誓言。从9月15日下午开始,“沙砾”的头像再也没有出现在朋友圈里。就在这天,他在扶贫联系村查看民房改造情况时,从一户居民家的二楼意外摔下。虽经全力抢救,仍于当日16时50分离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定格在39岁。

“沙砾”,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谢睿的微信昵称,“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是他的微信签名。正如他的昵称和签名一样,谢睿工作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从不抱怨、从不计较、从不越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始终把党纪国法挺在前头,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用热血与汗水在武陵深山写下了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无悔华章。

“除了纪检,我没有分管其他工作,偏远的贫困村我来包。”“组织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抓大不放小,监督执纪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是我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担当。”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饱含对党和人民的深切情感,一次次毫不迟疑的勇挑重担,更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赤子初心。在新冠疫情暴发之时,他主动结束休假,驾车行驶1700多公里返回咸丰县,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无论是纪检、扶贫、抗疫工作,他始终冲在前头、干在前头,他的倾情投入,他的奉献自我,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绽放了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绚烂光华。

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谢睿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用汗水和青春在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同样有冲锋陷阵、奉献牺牲。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的阳光女孩黄文秀;常年奔忙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走出生态脱贫之路的湖南省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身患重病仍念叨着贫困户名字的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原委员柳西周;对贫困群众的事比自家的事还上心,为解决一个贫困户的户口问题,历时半年、多次跨省协调的安徽省临泉县刘桥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颜亮亮……正是他们用扎实的工作推动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是时代的楷模,是真正的斗士。

“甘为沙砾”的谢睿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牵挂的群众,但是他的精神依旧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用生命诠释使命担当的扶贫干部——谢睿。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六

土坯墙上,红军留下的标语苍劲有力,黄诗燕神色凝重,久久沉思。

炎陵,这个地处湘赣交界的老、少、边、穷县,20__年6月25日,迎来了第30任中共县委书记黄诗燕。

小雨氤氲,山路泥泞,木桥摇晃……黄诗燕来到大山深处、小溪边边的廖成运家。

土坯房,家徒四壁,每当山洪暴发,房子就会遭淹。

走啊走,黄诗燕眉头紧锁往前走,走到全县最后一个无电村,走进农民的生活里……调研一个多月,黄诗燕的步履越来越沉重。这片埋葬忠骨英魂的红土地上,贫困还是最大的敌人。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出路在哪?——黄诗燕提出:建设农字号“一带八基地”(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炎陵白鹅、茶叶、油茶、笋竹林、药材、花卉苗木基地)。

“农业见效慢,从种子到票子,少则三年,多则六年啊!怎能快速致富?”有人质疑。

“农业做好了,农民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坚持。

炎陵县有30多年种植黄桃的历史,而20__年前,全县黄桃种植面积不足万亩。黄诗燕发现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他请来县农业局专家,请教大力发展黄桃的技术经验,对黄桃种植采摘、品质品牌、销售物流及成立黄桃协会等各个环节亲自监管督办。

上万吨的黄桃金灿灿挂满山头,可短期内卖不出就会烂在树上。黄诗燕主张举办黄桃大会,主动站台卖黄桃。

“你是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站台代言,恐怕招来非议。”有人提醒。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他坦然。

见到同乐村农民在地里忙着为黄桃套袋,黄诗燕下车,与大家攀谈起来,帮忙套了30多个袋子。那是20__年春天,事后大家才知道这位投缘的“老乡”原来是县委书记。

为让炎陵黄桃走出去,黄诗燕发动征集广告语,他自己也冥思苦想。一天中午,黄诗燕在县委宿舍搓洗衣服。“炎陵黄桃,桃醉天下”8个字搓了出来。评委投票,这8个字从6000条里脱颖而出,成为炎陵黄桃的对外推广词。

黄桃树在贫困户朱圣洪家门口生了金。女儿帮忙网上卖桃,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__年,朱圣洪主动申请脱贫。

像朱圣洪一样,全县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黄桃享誉华夏,走出国门。

9年来,黄诗燕翻山越岭,脚步遍布全县120个村庄、3900余户贫困群众家里。

果农张福明说:“书记在我家住,临走要给餐费,他说这是红军的传统。”

按规定,一人餐费40元,俩人,黄诗燕付了200元。

张福明手机里存着不少与黄诗燕通联的短信。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黄诗燕立即请专家引进新品种,指导高位换冠。得知老张要来县委坐一坐,黄诗燕在楼梯口迎接。

张福明:“你不像个当官的。”

黄诗燕:“我本来就是农民。”

黄诗燕对女儿黄心雨说:“这副铜铃是爷爷留给我的,你小的时候我把它戴在了你手上脚上。它是传家宝,提醒我们是农民的后代。”

温和的黄诗燕,这次也发火了:“炎陵的百姓是我们炎帝陵的守陵人,怎么能这样对他们呢?”20__年,炎帝陵景区里,一位叫卖土特产的大娘被保安拦下,两人互相推搡。黄诗燕撞见,叫人上前制止。

“发展旅游要平衡好景区管理与周边贫困群众的关系,要优先吸收他们在景区工作。”

于是,30多位贫困农民经过培训后在景区上岗。

20__年至20__年,全县10435个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436个,占比71.3%。20__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__年的2970元增加到20__年的7362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2.2%。

黄诗燕把最偏远的廖成运一家定为结对帮扶对象。

原来是黄诗燕委托同事送来的礼物。

“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设计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时,黄诗燕向上级争取。

“去年政策才放开,可以为群众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物资。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副县长盘晓文说。

几年来,黄诗燕带头,在全县120个村庄选派了120支帮扶工作队,实现“微心愿”1.52万个。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廖成运的儿子廖建文到离家不远的九龙工业园上班,每个月收入近4000元。

园区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一度愁坏了工委主任周桥梁。一天晚上,周桥梁将遇到的困难编成短信发给黄诗燕。

“要克服一切困难,及时帮助解决。”收到短信回复,周桥梁一看时间,零点十五分。

第二天上午,黄诗燕立即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针对企业在扩产中遭遇用工难题,他派员带着招工启事,送往9个乡镇,招来500多名工人,解了燃眉之急。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民营500强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每当老百姓说谢谢书记、谢谢政府时,黄诗燕回答:“不要谢我,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七

“我一个人来到广西贺州参加工作,去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家,去到哪个村,就把那里的村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

天高地阔,去追寻青春的色彩。

2025年的夏天,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我,面临着选择什么工作的问题。在大城市的摩天高楼接踵人流中打拼一片小天地,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作为一个学生党员,我有更广阔理想和使命担当,我想去追寻青春的色彩。于是我选择了选调广西,去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设出力。

2025年3月,正值新一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选派,我积极响应报名参加,在步头镇梅花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25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整到黄洞瑶族乡石门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队员到第一书记,这既是对我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路远山高,难不住扶贫的脚步。

传说瑶族人都是占山为王,一户人家占着一个山头,这家和那家看着面对面,实际可以望山跑死马。水泥硬化路只通了村屯主干道,入户路多是泥土路,晴天还好,遇上下雨,连摩托车都走不了,只能走路,一些远的户要走上个多小时。入户难,但也难不住我的扶贫脚步。去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直观地感受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对于做好精准扶贫很有帮助。比如路最不好走的一户贫困户邓明林,是我自己帮扶联系的,住在山谷底下,没有水泥硬化路。每次入户都要瞅准晴了几天的时机,赶紧入户,否则下雨了黄泥路滑,就不好入户了。第一次去邓明林那里的时候,梅雨季节下了很久的雨,一直不见天晴,没办法,只好和村支书、驻村队员走路一个多小时去他家里,走得一脚水一脚泥一路滑。去到他家里,见到了勤劳质朴的两夫妻,和他因意外重残瘫痪在床的儿子,对他家的困难情况心里一下子就有了触动。还有一户是搬迁户盘石金,搬迁之前的旧房也是很远,路不好走。但本着贫困户第一的原则,心想就是再难走也要去,以便落实搬迁户旧房拆除事宜。于是就去了。走到没有水泥路的地方并不算什么,村干部带路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上山的小坡口面前,告诉我们从这里上,我第一次惊到了。爬上了小半座山,又绕过了几个岭,一条只容得下一个脚掌宽的羊肠小道,长满了湿滑的青苔,让人特别担心会滑倒掉下去,怀疑这样的老林里面怎么会有人住。我们不时有人滑倒,终于走到了的时候,发现还真的有人在这山坳坳里住,几乎与世隔绝,也难怪这户的女儿都不愿意随我们再回一次这个旧房。当时我们就非常感慨,幸好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然继续长久地住下去,怕是要变成“山林野人”。

为了落实好各项扶贫工作,我不仅要爬山涉水翻沟越岭走遍每一户,更是用最快的时间把他们每一户的基本情况记在心中,用真诚和勤奋,赢取了贫困户和帮扶人的信任和支持。

扶贫先扶志,党员带好头。

扶贫,有时扶的不光是贫困户,还有一个村的精气神,就像我们常说的,“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积极利用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是党员,把我讲给大家听”活动,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支部核心凝聚力,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有个别党员思想退步,眼红贫困户享受到的政策,说出了一些不该讲的话。对此,我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扶贫是党中央的伟大决定,作为一名党员,不管是讲‘四个意识’也好,还是讲‘两个维护’也好,都要支持扶贫行动。

经过这次教育,党员中的“等、靠、要”思想偃旗息鼓,其他党员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有力地承担起了守住石门疫情群防群控防线的重担。

夯实设施基础,谋划产业发展。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由于地形地质原因,石门村的道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3小段主干道没有水泥硬化,还有不少地方容易塌方塌陷。我通过后盾帮扶单位发改局,积极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将3.3公里未硬化主干道升级硬化,将每年第一书记5万元帮扶经费投入到村级道路转弯处扩宽和塌陷处清理维修,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争取到全村饮水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石门村山多地少,为了发展产业,只能因地制宜,发展林木种植。2025年,石门村集体经济收入24.3万元,主要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21.8万元和油茶营林补贴2.5万元。此外,还村级脱贫摘帽奖扶资金10万元及自筹资金建成吃水窝基地(速效林种植95亩),现已初步成林;利用上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大黎冲基地(油茶种植50亩,杉木种植150亩),现进入管护阶段。石门村产业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增收为目标,发展种植桉树、油茶和杉木等,预计油茶3年可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桉树5年可成林,杉木15年成林,届时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逾百万元收益,后续发展效益可观。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扶贫工作的苦与累,经常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完。“书记,我女儿读高职有什么政策补助吗?”“书记,我爸去住院了,医疗费能报销多少?”“书记,我今年想扩大规模种植马蹄,顺便养点鸡鸭,想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要怎么申请?”有时候接电话接到手软,还要十分耐心地解答。有时候田间地头走上一天,人都晒得虚脱,回来还有一大堆的工作要面对。不是想有三头六臂,就是想放弃。

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时候面对贫困户的一声感谢,觉得什么都值了。我们做了什么,他们都是心中有数和感恩的。不仅仅是贫困户,一些普通群众也都是看在眼里感在心里的。有一次,我去入户,要从这座山头,走去那座山头,中间是那种一人宽又窄又滑的小路,我有点不敢一个人走。一位非贫困户的老阿姨知道后,自告奋勇地陪我一起走过去。我非常谢谢她,她反而说:“你们来扶贫,帮了我们这么多,我陪你走这一小段路,不算什么。”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啃最后“硬骨头”的一年,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难上加难。但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将迎着困难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我的青春染上脱贫色,我奋斗,我自豪,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八

“这么好的书记,突然就走了,哭都来不及。”说起黄诗燕,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村民廖建文,悲伤地抹眼泪。20__年起,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对口帮扶贫困户廖建文一家。“他那么忙,每个月都来看望我们,帮我家建起了新房,帮我安排了工作,还给我张罗媳妇。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的话都不知道找谁说。”

20__年11月29日,湖南省炎陵县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原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因多日劳累,骤然倒下,年仅56岁。

8年5个月零4天,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用生命兑现了“脱贫功成,必定有我”的庄严承诺。

20__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贫困发生率很高。

通过深入调研与论证,黄诗燕与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形成共识:打造炎陵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和特色水果、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笋竹、油茶、酃县白鹅、花卉苗木、药材八大“农字号”特色产业,鼓励村民“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一带八基地”的突破口在哪里?黄诗燕将目光盯准了炎陵的黄桃。20__年,炎陵县将黄桃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重点推广良种“锦绣黄桃”,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黄诗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广州等地的供销对接会,黄诗燕现场促销;央视推广炎陵黄桃,黄诗燕琢磨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每到黄桃成熟季节,黄诗燕还会到路边水果店转一转,要求有关部门两天报告一次全县黄桃销售信息。

黄诗燕为炎陵黄桃的品牌推介不遗余力,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县委书记,更容易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黄诗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黄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炎陵黄桃”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炎陵全县8000多户种植黄桃8万多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关键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除了绿色农业,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也是黄诗燕紧紧抓住的大事。

几年间,全县首个年纳税过3000万元、首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首个落户炎陵的企业等不断涌现,被外界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20__年,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__年底的16.57%下降到20__年的0.65%,实现高质量脱贫。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九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十

酃峰宾馆三号楼,五楼会议室。电子屏幕显示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会”。会议室坐着近百位战斗在炎陵脱贫攻坚战线的关键人物。

黄诗燕穿着那件人们熟悉的黑色夹克衫,脸色明显憔悴。当他发言时,人们吃了一惊。他的声音很低沉,甚至听不太清,只讲了20多分钟。

书记今天怎么了?疑惑与不安浮现在人们心头。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主持会议,特意在黄诗燕讲话结束后,重复了他提出的几点要求。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道战斗令。

他愿意这样悄悄地回家。“他平时最怕的,就是麻烦别人。”妻子彭建兰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彻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没能说服身体不舒服的黄诗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边:“他说第二天有工作,连夜赶回了炎陵。”

回想黄诗燕最后的生命轨迹,人们感慨,为了脱贫攻坚,为了美丽幸福新炎陵,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剧痛彻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没吃早餐,去县医院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一点问题。但他只吃了点胃药,就赶去参加了炎陵县中医院新址落成活动。

11月29日早晨,黄诗燕只喝了点稀饭。饶祥明劝他不要去开会了。但黄诗燕说,脱贫攻坚是大事,必须参加。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压倒一切!”

“切实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与会者的笔记本上,留下了黄诗燕的最后嘱托。

20__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20__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__年11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脱贫攻坚大战打响。炎陵扶贫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个出身农家、毕业于农校、对农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汉子肩上。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十一

炎陵,株洲市最偏远的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长期戴着贫困县、经济弱县、工农业产业滞后县等落后帽子。

从开始,炎陵连续8年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一门心思抓产业,持之以恒抓项目。

黄诗燕到广东招商第一次跟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亮接触。由于选项较多炎陵又是山区当时何亮并未很放在心上。

何亮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黄诗燕的情景。那是206月14日,在国声声学的落地签约仪式上,“黄书记从炎陵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向我这个外来投资者展示了炎陵的全部,我十分信奉‘计划’,瞬间被黄书记的计划打动,也为他的严谨、深谋远虑深深折服。”

签约后,何亮带着200多名员工从深圳到炎陵。

“招工难”成为该公司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黄诗燕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将招工简章送到各乡镇(场),把招人触角伸至各村各组,很快招到500名员工。从签约注册,到投产见效,短短两个月内,该公司便实现开工量产。

“正是用这样的诚心、真情,使投资商纷纷而至,炎陵迅速从一个工业几近空白的山区县,后来居上,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佼佼者。”炎陵工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何美存说。

可以告慰他的是,如今,炎陵已引进99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有欧科亿硬质合金、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一批投资超过10亿元的预备上市企业。该县工业集中区在全省排名第20位,迈入全省园区第一方阵,创造了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的“炎陵现象”。

还有,208月6日,炎陵县顺利脱贫摘帽,铲除了千百年的“贫根”。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十二

大源村是霞阳镇最为偏远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25年春,霞阳镇大源村邬春发家大量笋竹长出来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却摆在面前:没有公路,大量的笋竹运不出去。邬春发一屁股跌坐在竹林下,哭成泪人。

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炎陵的“痛点”。

“若要富,先修路”。改变炎陵落后的面貌,黄诗燕和县委、政府一班人决定,先从交通抓起。2025年来,该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6000万元以上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6亿元建成长达102公里旅游环线,将分散在各乡镇的炎帝陵、神农谷等景点串联起来,既方便了旅游,又畅通了百姓出行。

如今,该县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加上建成的“四高一铁”,即衡炎高速、炎陵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和衡吉铁路,实现了与井冈山1小时,长株潭2小时,广州、武汉3小时交通圈,从偏远闭塞山区迅速成为湘赣边交通枢纽。交通发展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山里的竹木、水果、油茶等农产品“身价”飙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要让山区的孩子也有梦!”这几年,

教育。

重大事项,黄诗燕都亲自部署。

2025年5月的一天,黄诗燕来到城南小学调研。62个学生把一间教室塞得满满当当,前抵黑板,后抵墙壁。他试着拉开一把凳子,坐上去体验一下,试了几次都难以坐下。他摇头道:“这样不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长,得尽快想办法解决大班额的问题。”

很快,县里从强基础、促分流,调招生、控规模,抓项目、扩学位入手,累计投入1245万元,建设了垄溪学校教学楼等,扩充学位2385个,两年多将33个大班额全部“清零”,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大班额。

每年。

教师节。

县里拿出一百万元重奖教师黄诗燕每年给优秀教师颁奖。每名乡村教师有一套周转房乡镇教师有另外的补贴外地教师每年有两次探亲“车补”……山区贫困县办出了大教育。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事迹篇十三

湖南株洲炎陵县地处罗霄山区腹地,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47岁的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扎根基层八年,发展特色经济、改善民生,带领炎陵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树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乐乎。

20,黄诗燕初到炎陵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这里的所有贫困村。梨树洲村当时是炎陵县最后一个不通电村,黄诗燕为梨树洲村量身定下了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等不得”,这是黄诗燕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黄诗燕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县十个乡镇120个村庄,与时间赛跑,带着团队四处谈项目、筹资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快,特色水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八个特色产业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环线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光带,让这个深山里的贫困县焕发光彩。

黄诗燕面临了一场硬仗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难题。

黄诗燕带领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将全县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硬是凑足了这2.5亿的资金,让150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目标。然而黄诗燕的身体却严重透支。11月29日年仅56岁的黄诗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