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贾岛。 隐者满怀希望。 正 直失。 望 高 大一线希望。 纯 洁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三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四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习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五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六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自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七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设计篇八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