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一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 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活动三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二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三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6、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7、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8、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9、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实验研究法。 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四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道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使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位的道理。 教具准备 主题图,磁板,小棒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8+9 2+10 7+6 16+20。 50+15 8+7 40+11 9+6。 二.探究新知 。 1.出示主题图。 先让学生看一看主题图上画的是什么?都有几种图书?每本多少钱? (汪汪乐园、海底世界、淘气历险记和咪咪学校)。 2.看图并提出问题。 “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要想求一共多少本?怎样列式? 3.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指导竖式的写法。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个位上8+4满十进一。(可用小棒演示帮助学习理解)。 十位上2个十加进位的1个就是3个十。三、巩固练习。 1. 48页试一试。 2. 练一练的1、2、4题。 四、作业 : 49页3题。 思维训练 。 1.学校要买32台电脑,先买了15台,又买了9台,两次了多少台? 3. 49页5题。 教师可画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 五、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学解决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28+4=。 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一说,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写在本子上。 学生试做,全班交流。 学生说。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五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向意识。 2、在经历探索判断方向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用语言描述物体方向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指出我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找一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教室的四个方向。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第1题:。 1、谁能说一说我们学校的大门朝哪个方向? 2、和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第2题: 学生回答,完成填空。 第6题:按规律写数。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找出3组数的排列规律,并在全班交流。 11,21,,,51,(),(),(),91。 20,40,(),80,()。 100,95,(),85,80,()70。 实际观察: 观察太阳升起的位置,指出东方。 指出太阳落下的方向即西方。 南和北分别是哪个位置?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六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七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会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数数方法。 一、导入。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出示例7。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子。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1)画图,圈一圈。 (2)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有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第1题:5个苹果装一袋,装了8袋。如果10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第2题:有26个杯子,3个装一盒,8个盒子能装下这个杯子吗? 第3题:一筒能装12个羽毛球,40个羽毛球能装满几筒? 第4题:99=18-6=109=11-2=。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 板书课题。 二、估一估、数一数。 课件出示10个方格。 师:估一估,有几个方格,数一数你估对了吗? 师:10格有这么多,那这里有多少方格呢,谁来估一估。(课件出示百格图)。 有不同意见吗?数数看估得对不对?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一行有10个,有10行,所以是100个。 师:我们一起数。 生从1个十一直数到10个十。 师:10个十就是100并板书。 师:有没有一个一个数的,如果这样要数几次。 生:100。 师:也就是说100个一也是100(板书:100个一是100)。 这副图由100个格子组成,所以我们叫它百格图。 师:有些调皮的星星跑到这些小方块里来了,一共有多少颗? 生:38颗。 师:怎么这么快就知道啦? 生:一行是10颗,有三行就是30颗,再加下面的8颗就38颗。 师:下面有8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数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2:因为空了两格,所以是8。 师:这个方法真好。 师:注意看现在又有几颗星星呢。 讨论为什么不是40,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看来数的`时候要好好开动脑筋哦。这些调皮的星星给大家带了一道题,请小朋友把百格图填完整。 四、填百格图。 小朋友练习纸上就有这张图,比比看谁填得又快又好。 师:填好后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你填对了吗? 挑你喜欢的一个数说说它的组成。 师: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了自己喜欢的数,那老师喜欢哪个数?请小朋友猜一猜? (引出并板书50)。 师:50后面连续数5个数,谁会。 师:同意吗?他是往后一个一个增加的,如果往前数5个,会吗?一起数。 师:还有很多小朋友想说,看来数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有规律就行。 五、找百格图的规律。 其实百格图里的这些数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次增加1。 生:每一行除了最后一个,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师:竖着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每一列个位上的数字都一样。 师:第一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几,第3列个位上的数字呢?最后一列呢? 生:0。 师:个位上是0的数我们把他叫做整十数。一百是整百了。 师:斜着看,你发现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运用规律闯关。 第一关:找一找。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百位上的数字是谁,表示什么意思? 2、最大两位数是几,再添上多少是100。 3、87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4、24在第几行第几列?79在第几行第几列? 5、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的两位数有哪些? 6、个位是6的数有哪些,那十位是6的又有哪些? 第二关:猜一猜。 1、第2行第2个数是谁,睁开看看猜对了吗?问为什么不是22。 2、第7行第6个数是谁,睁开看看猜对了吗? 第三关:填一填。 1、29、59、89、99后面的一个数分别是()、()、()、()。 2、第7行第6个数是()。 3、第3列的数,个位上都是()。 问题:个位上的数字加十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几? 最后出示奖品:糖。 先让学生估,然后提问如果每人一颗够不够?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八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 结合插图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喜欢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 会认、读、写610各数。 教学挂图、学具盒、投影。 观察图片,指导学生说出小朋友的位置,并且根据图片让学生大胆提出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运用学生的‘学习情绪,来和他们进行学习。 一、复习巩固。 教师检查学生对110的认识。复习15的写法。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 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观察让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扎辫子的女孩子排第几?引导学生提出其他问题。例如大树有多少棵?有几名跑步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同位互学的形式开展你说我答,教师巡视。然后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排第五排第一中的第明白1、2、310还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形成基数和序数的初步概念。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610的形状及正确的书写方法。(可以让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2、教师巡视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笔顺。困难学生个别指导。 3、把你写的数字给老师展示一下,评一评谁写的最好。 4、把你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 四、教师小结。 现在我们把我们学习的110数一数,写一写。 五、课后作业。 读写110。 一年级数学加法与减法教案篇九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x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9+x的进位加法。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计算机、课件、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