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一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二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习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平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2)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3)探究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与_____________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___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小结4】。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2)轴承中装有滚珠;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4)鞋底的花纹。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四教学目标。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问题解决与思考。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欣赏《绿袖子》,从管弦乐中感受英国田园特有的风味。教学难点。 明白民歌经过改编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喜爱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播放英国民谣《绿袖子》)。 师:有同学听过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生回答)。 师:是的,这首歌就是著名的英国民谣——《绿袖子》。 1、初听歌曲。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五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只能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有的则采用“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游离文本,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散漫。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和教学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意拓展。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笔。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品味了。 此外,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讲,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要用多媒体,不是为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有的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只是按按键的工具,看不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火光。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课堂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六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10、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七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考试焦虑现象和调节的方法;掌握选择职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学会自己调节考试焦虑现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考试焦虑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就完全可以使自己拥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升学和考试;只要社会需要,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光荣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考试焦虑现象及其调节;正确的职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2、难点:如何有效的调节考试焦虑现象;如何正确的选择职业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为主、讲授法为附。 四、教学手段和准备: 从父母或者上辈老人的交流中他们是怎样看待各种不同的职业的? 教师:把讨论的任务分配好,同时分好不同的组。 五:教学过程: (一)升学与考试。 1、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的原因? 阅读p136材料,回答小欣为什么会有焦虑不安的心理的? 年有过这样的反映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2、有可能产生的焦虑现象有哪些? 3、焦虑现象的影响是好是坏?(讨论)。 认识到一般的焦虑现象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的考试焦虑现象则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4、焦虑现象的有效调节。 由学生预习及思考过后讨论回答。最后在书本上划出要点。 5、正确填写志愿的原则要求是什么? (二)就业与择业。 1、认识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问题。 2、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途径的认识。 讨论书本p140的填空部分认识职业的多样性。 3、认识选择职业的原则要求、途径是什么? 其中,首要的原则是第一点,;还有自主创业要大力提倡。认识积极的就业观念。 六、板书设计: 1、考试焦虑现象产生的原因。 2、考试焦虑现象的表现。 (一)升学与考试3、考试焦虑的影响。 一、直面升学与择业4、考试焦虑的有效调节。 5、正确填写志愿的原则要求: 1、就业机会多。 (二)就业与择业2、选择职业的要求、途径。 3、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的要求。 七、作业布置: 八、教学后记: 第二框人生追求无止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人才的含义、标准和分类;成才的因素、成才的有效途径等;人生的有意义的追求;。 (二)能力目标: 认识成才的因素和有效途径,明确自己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立志成才,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崃哦界人才的标准和含义、成才的有效途径;人生意义的实现等;。 2、难点:认识人才的标准、人生意义的实现有什么要求等;。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手段: 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 五、教学过程: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 阅读书本p142材料回答问题,认识马克思讲的道理?学生可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 1、认识为什么要成才? (1)从国家的角度看:是国家的需要。 (2)从青少年的地位重要性看。 (3)从个人的角度看:实现人生价值,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2、什么人才?了解人才的分类、含义、标准等。 在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几句话。 3、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是什么? (1)影响成材的因素有哪些? (2)成才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1、人生有价值的追求有哪些? 2、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3、关于追求学习: (1)为什么要追求学习? (2)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我们要如何学习、启示要求? 4、关于追求创造: (1)为什么要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如何创新(见p88最后第二段的说明)。 (3)创新对青少年的要求启示是什么? 5、关于奉献: (1)奉献可以怎样表现出来? (2)为什么要奉献?(意义本质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奉献?(启示、要求)。 6、总之,不懈追求,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六、板书设计: 1、为什么要成才? 2、什么是人才?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3、成才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成才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二、人生追求无止境。 1、有意义的追求有哪些? 2、关于追求学习、奉献、创新的具。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体学习(略)。 3、不懈追求从小事、身边的事做起。 九年级教学设计语文篇八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