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9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工具,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案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教案的细节处理和板书设计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和敬业精神。 使至塞上教案篇一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篇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 使:出使 至: 到 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 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 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 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 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 士 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 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 明确: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 苦闷、孤独 颔联 激愤、抑郁 颈联 赞叹 尾联 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简介作者及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 鉴赏美 问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归纳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延伸美 几处早莺争暖树 青山郭外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僧敲月下门 王维诗名句选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老将行》 使至塞上教案篇三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使至塞上教案篇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篇五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案篇六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新授课。 1课时。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 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这两句诗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五、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形势;颈联:落日所见;尾联:到达边塞。————奇特壮美的风光,抑郁孤寂的内心。 使至塞上教案篇七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都护是都护府的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译文: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篇八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熟读、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1课时。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案篇九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导入新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简介作者及背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1、结合诗歌背景,课下注释,学生酝酿,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教师阐发诗意,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学生酝酿,自由品读,感知诗歌内容、节奏、情感。 7、学生代表朗读。 8、全班齐读。 鉴赏美。 问题准备: 1、王维既然是奉皇帝之命前往边境慰问,是否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根据是什么? 不是,是轻车简从。根据:“单车”欲问边。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比喻。(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品析。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以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千古壮观——王国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王维诗名句选读。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朗读---鉴赏---感悟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来自 3xiaoniao.com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一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二教学目的: 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约两分钟)。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约七分钟)。 三、讲习课文。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约八分钟)。 四、总结全课。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 熟读成诵。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板书,约三分钟)。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约两分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 (约五分钟)。 二、讲解课文。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约五分钟)。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三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来自 3xiaoniao.com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四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背诵检查背诵齐背课文。 四、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齐读背诵。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五第一篇: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范例2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范例4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范例5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范例6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六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七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八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案篇十九〔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