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优质18篇)
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执行的力度和团队的配合。方案的制定需要多角度思考和全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实践中应用的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一1、复习9个韵母,学习拼读音节,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学习10个生字,通过拼音识字,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意拼读。 3、初步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特点的习惯。 培养学生看拼音认字的能力。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 1、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伴随着音乐讲故事。 2、学生做放松操。 二、诵读儿歌。 1、复习9个复韵母。 2、诵读儿歌。 (1)师生齐读。 (2)全班齐读。 (3)分角色读。 (4)配乐表演读。 (5)找好朋友读。 三、识字。 1、分小组自学。 2、小老师带读。 3、“盖房子”游戏。 四、作业。 爸爸妈妈评评我。 1、爸爸妈妈夸我又学会了()个生字。 2、爸爸妈妈帮我纠正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3、爸爸妈妈认为我的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二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图文结合展现“春、夏、秋、冬”这四季美景,全课以词组,三字句,节凑感强,易于学生朗读、记忆。通过精美插图画引导学生认识美丽的四季,了解大自然的景物特征:青草,红花,游鱼,飞鸟,一景一物结合层层学习,表现出大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入”与“人“的不同,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春夏秋冬的特征,知道春夏秋冬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 1、认识四季特征。 2、掌握生字词写法。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流利地,有节凑感地朗读课文,学会用重点词进行口语训练。 2、按顺序(远近、左右)观察图画的方法。 3、利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更好有兴趣掌握课文中心思想。 【课前准备】。 要准备好春夏秋冬四季的精美彩图,课文词句条,剪纸,彩色粉笔,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共有4组词语,8个三字句,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本课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愉快导入。 2.出示精美四季彩图。猜猜出示的彩图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认真观察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反复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三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爷爷和小树》的第一课时,整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从导入到学习生字、朗读课文,再到扩展阅读、打写训练。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便于教学,我利用课件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从结果来看,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成与败,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初来乍道,对于跨越式的教学模式与要求,我还有很多的不解,也不太熟悉,单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存在很多不足,每次的授课都出现超时的现象,其实自己也很注意这一点,但是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要把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这时间明显缩短了一半,无论对于老师的授课要求、技巧,学生的接受都是个转变与挑战。 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上没有把握好时间,在教学设计上也欠佳,在听取博士和几位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后,如果把教学设计做以修改,应该能把握好时间。 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有不断地进步与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四3、交流。指名2人上讲台,根据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的读书感受。 4、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老师教会的方法,真是棒!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 看后教师提醒: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可是书中有很多是动画片中没有的`。老师建议大家看了动画以后,再找文字读一读,感受会更深的。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 1、课堂阅读教学。 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 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 (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 2,课外阅读。 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 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六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二、展示阶段: 1、拿出上节课半成品作业,师生欣赏点评。 2、师小结。 学生回答。 4、欣赏作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表现秋天的作品。(师引导学生从色彩、构思、造型等方面进行欣赏,课件展示大师及学生表现秋天的作品。)。 三、反馈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2)加上细节,使画面更丰富。 (3)注意要用上秋天的色彩。 2、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拿出材料表现一下你们心目当中的秋天吧!”(美术教案)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准备表现秋天的什么。 2、学生分成五大组,拿出不同材料进行作业。(放音乐)。 3、教师巡回辅导,并颁发“纪律奖” 四、课堂小结: 1.分小组展示作品,要求各小组代表用简单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2.组织小朋友举办作品发表会,谈谈自己创作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绘画时表现的秋天场景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从秋天会成熟的果实或蔬菜中,找到想要表现的事物,感觉会更贴近生活。有些学生用制作的方法来表现,效果也很好,他们选用的材料很合适,感觉很逼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郊外看看大山,树林,田野,庭院,收集秋天的物品。让他们观察叶片,果实等秋天的礼物的造型美。让他们自己产生作画动机。这样绘制出来的作品才有秋天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七1、学会3个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庐山的飞泉瀑布,请欣赏)。 2、唐朝大诗仙李白50岁左右隐居在这儿,曾用诗篇赞美瀑布。(大屏幕出示整首诗)。 二、熟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题目,然后齐读。 再说说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 庐瀑。 生字区别。 卢爆。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三、赏析古诗。 1、谷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借助字典,结合书中的注释,插图,展开想象,读懂这首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点拔,评议。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贵有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默读这首诗,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4、自由读整首诗,你认这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 重点品味“生”“挂”“飞”“三千尺” 相机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 秋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体会夸张的写法)。 5、指名上台朗读这首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6、总结,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瀑布尽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也不由自主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2、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3、《望庐山瀑布》和《瀑布》比较,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原因。 五、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八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难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复习6个单韵母及y、w、b、p、m、f6个声母。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到果园里去摘苹果,好吗?(出示一棵苹果树, 树上结着6只单韵母苹果和6只声母苹果。)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苹果分别叫什么?自己轻声读一读。 (2)请小朋友上来,把这些苹果摘下来,分成两盆(出示两只有编号的空果盆图),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3)开小火车读1号果盆里的单韵母苹果。 (4)2号果盆里是声母苹果,想一想,读声母时要注意什么?指名读声母。 2、揭示新课。 声母是个大家庭,它们共有23个兄弟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第4课中的2个声母dt。 (二)借助插图,学习新知。 1、教学声母d。 (1)出示课文d的插图:图上画着什么? (2)出示实物鼓和鼓锤,请小朋友上来敲鼓。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这个“得”的声音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d。(板书d)。 (4)教师示范发d音,学生看老师舌尖位置。 (5)学生自己模仿读。多种形式正确认读声母d。 (6)你看看,d像什么?还像什么?(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此设计不局限于“统一”,引导学生编出多种顺口溜,注重鼓励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 (7)d的家住在哪里?引导学生看书上四线格d的位置,当堂指导正确书写。 2、教学声母t。 (1)出示课文t的插图:图上画着什么? (2)(板书t),这个跟这条跳起的鱼儿很像的声母读什么呢? (3)教师示范读t(注意区别t和d的发音)。 (4)学生模仿读t,多种形式读准声母t。 (5)你还看到过什么东西很像t?(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顺口溜)。 (6)t的家在哪里?学生自己看书找准位置,正确书写。教师为有困难的学生服务。 3、拼拼音节。 (1)教师在1号果盆里取出e贴在d的旁边d—e—de。请小朋友试着拼拼。教师提示拼读音节时要注意: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教师又取出a、i、u,贴在d的下面,生生合作,自由拼读,然后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拼读t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4、课中操(师生一起拍拍手,加动作,念拼音儿歌。儿歌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合作拼读,自主识字。 1、同桌或小组合作,看课文插图,编小故事,拼读图旁的音节。 2、反馈。 (1)指名看图讲小故事。 (2)随机出示:马、兔、大米、土地。这些生字中,你会读哪个?怎么学会的? (以上设计充分发挥教材把意境优美的情景图与学习本课生字有效整合的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识字,渗透识字方法,而且也是学生早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初学语文的成就感。)。 3、拓展训练。 游戏:摘苹果。 (出示苹果树,树上结了生字苹果:弟、读、塔、提、不、他、图等。)。 苹果树上又结了许多又红又大的生字苹果,小朋友自己拼拼音节认认字,然后上来把你认识的生字苹果摘下来。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最多。 三、小结。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不但学会了2个声母,还自己拼拼音节认识了5个生字呢!学习拼音用处真大呀!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九本课总共三个段落,层次分明,这是本学期第一次出现段落的课文。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句段概念,就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而对于一年级学生,尤其上刚刚结束拼音学习,进入到课文阅读中的孩子来说,要想用这样的阅读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学会阅读,还需要一定的媒介来辅助。在教孩子们学会数段落后,我及时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出示,然后引导孩子看看,两幅插图对应的是哪几个段落的内容。插图是直观具象的学习对象,学生很快就知道第一幅图对应的是“冬天”一段,而第二幅对应的则是“夏天”。插图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了整体感知。 在细读感悟的时候,我再次用到了插图。让孩子们看看图,然后读读句子,理解为什么说爷爷是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为什么说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色的小伞”。有了插图帮忙,那些后进的孩子也能很快地明白课文中“衣裳”、“绿伞”指的是什么,体会了打比方的作用,从而初步感受那一份和谐美。 这堂课,插图很好地“。 穿针引线”,帮助我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教学内容: p56、p57页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一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自主识字、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并有所感悟与思考。从而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 教材简况: 《爷爷和小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刂、ン、人、灬”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爷爷”。 二、初读课文。 1、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会认的字)的音节,推火车拼读。出示相应生字、齐读,识记字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4、检查朗读。(认识自然段)。 5、范读,指导读好课文中的难读部分。 6、齐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 1、识记字形,指导认识“ン、灬、刂、父、人”5个新偏旁。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不、开”。 五、作业:小树为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了解人们为小树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出示“知识树”复习两类字。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相机出示“一棵小树”图,学生感受小树的茁壮、可爱。 (2)交流:怎么读好这句话?汇报展示。 相机出示原句,指导读出停顿、重音。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引言后,出示:“寒风中落光了叶子的小树”动画,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爷爷为小树穿衣服”图,引导观察说话。 (3)自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写“爷爷保护小树”的句子。 a、指名读画出的句子,说说从这句话明白了什么?引导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 b、启发想像: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爷爷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过渡引言后出示“枝繁叶茂的小树”动画,问: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交流后再汇报)。 (2)自读第三段,读后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汇报。相机指导“绿色的小伞”指什么。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朗读全文。(按自然段读,男、女赛读、齐读)。 5、听动画朗读,根据理解,带动作读。 6、各小组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在全班表演。 三、指导书写生字“四、五” 1、引导观察,认识“四”中的新笔画“竖弯”,书空。 2、指导观察“四、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范写,生书空,再描红,练写。 四、说说小树对人们有什么好外?人们怎样保护小树?你打算怎样保护小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不、开、四、五”。 2、举办朗读擂台赛。 二、实践活动。 1、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组说话;练说“什么样的什么”词组。 3、护展活动。 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了解收集到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二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三1、认识12个生字,2个偏旁“八、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 2、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形象思维,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认识一图上的动物和文中的12个生字,学习句子词语。 猜谜语(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森林里,小动物们要进行一次特殊的比赛,它们想请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当评委,你们愿意吗?(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课件出示图片和带拼音的动物名字。)。 和你最喜欢的几个动物朋友打声招呼吧! 1、找找你喜欢的动物拼一拼它们的名字。(。 2、火车认读词语,注意正音。 3、去掉图片和拼音认读词语。 4、出示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猴、松、鼠、公、鸭,其中新认的偏旁“八、鸟”用红笔写)。 (二)小动物们到我们班里来要开展的是什么活动呢?(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课题)。 过渡:请小评委们仔细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都是怎么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训练说话能力。在说中学习生字“短、把、最、扁”)。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过渡:小动物们分成两组比尾巴,你知道是哪两组吗? 你想参加哪一组的活动呢?(以多数学生的意见为主)。 (二)细读课文,学习字词句。(可以先学一、二小节,也可以先学三、四小节)。 1、学习一、二小节。 (1)说说猴子、兔子、松鼠它们分别提出怎么比尾巴?引出问句。 (2)试读问句,教师点拨。(第一句重点指导)。 (3)看图试回答每个问题。(你是评委你来说说谁的尾巴。。。。?)。 (4)采用赛度读形式朗读课文。 (同桌对读;分组赛读;男女生对读;自愿请朋友对读,互相正音)。 3、师生对读。 4、学习课文第三、四节。 (1)说说“公鸡、鸭子、孔雀”它们会提出怎样比尾巴? (2)采用赛读形式朗读课文。(分组赛读;男女生对读;自愿请朋友对读,互相正音)。 (3)分组对读三、四节。 过渡:小动物们比完赛,都去休息了,我们打开课本来读读课文吧! 整体感知课文。 过渡:小动物们休息回来了,咱们去看看吧! 游戏:贴尾巴、名字(出示六种没有尾巴的动物)。 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丢了,这可怎么办啊?咱们帮它们找找吧!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四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 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 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五东区小学教师教案评比活动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课堂研讨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组长: 副组长: 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20年11月1日至20年11月10日。 (一)合格教案要求: 1、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2、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具、前置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 3、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略。 1、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在期中、期末两次教案检查中,各教研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三个等级(一等占25%,二等占35%,三等占4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1—2位教师的)到教导室集中参评。 4、教导室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1—5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5、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优秀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 每期对荣获优秀教案的教师分别奖金50元,并在期末教师综合考核中奖励浓缩分0、5分。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六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启发式讨论法。 一课时。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语文教案-养鱼记。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养鱼记》。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作者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作者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得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作者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讽刺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似乎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满足,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绝对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作者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讽刺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究竟有什么联系。从表面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平了。而这一不公平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作者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人的批判。但我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究竟是满足于现状,做池塘中自得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部分实际上成了自我讽刺,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安慰或自我陶醉的虚幻之梦。而作者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七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来自 3xiaoniao.com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篇十八1.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2.尝试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1.学习课文内容,积累一些知识。 2.进行读诗方法的一些训练。 3.对学生进行一点文学上的熏陶。 全课的教学分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发放问卷,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余光中《乡愁》诗“探究式学习”问卷。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见自读提示),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下面抄下这些比喻句(见课后练习)。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见课后练习),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全写)。 |